[轉貼]蔡英文環保燒香

環保署推拜拜不拿香總統府:尊重禮俗前提下響應| 即時新聞| 20170123 …

http://www.appledaily.com.tw/…/環保署推拜拜不拿香 總統府:尊重禮俗前提下響應

2 天前 – 為了空氣品質,環保署長李應元今呼籲,過年期間拜拜,民眾可把手拿3炷香改為1炷香,或是雙手合十參拜,希望政治人物、總統蔡英文及各縣市地方首長也能 … 禮俗前提下,總統願意這樣做,現在也很多人會以雙手合十取代燒香

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1956359

2 天前 – 環保署長李應元今天呼籲,過年期間拜拜,民眾可由手拿3炷香改為1炷香,減少空氣汙染,希望政治人物、總統蔡英文及各縣市地方首長也能帶頭減香 …

李應元籲減少燒香蔡英文樂意帶頭做起LIFE生活網

2 天前 – 環保署長李應元日前呼籲,春節到各大廟宇拜拜,可以減少燒香數量,或是雙 … 另外,總統府23日也公布蔡英文、陳建仁聯合署名的雞年一元福袋,蔡 …

環保署提倡不燒香民眾:怕神明聽不見我- 中時電子報

http://www.chinatimes.com › 中時 › 生活

2 天前 – 但他坦言,燒香習慣存在民俗信仰已久,要「移風易俗」也不容易,初步做法可在一群人拜拜時,由主拜者一人燒香代表即可,也盼蔡英文總統及各地縣 …

小英帶頭以合十取代點香? 府:很樂意- 中時電子報

http://www.chinatimes.com › 工商 › 政治

2 天前 – 黃重諺表示,蔡英文總統基本上支持李應元署長推廣環保理念,拜拜心意誠懇最重要,目前也有很多廟宇都有這種作法,也就是以合十取代燒香,在 …

神風特攻隊和慰安婦

kamikaze神風特攻隊

26 May 1945. Corporal Yukio Araki, holding a puppy, with four other pilots of the 72nd Shinbu Squadron at Bansei, Kagoshima. Araki died the following day, at the age of 17, in a suicide attack on ships near Okinawa.

前幾天聽一個今年60幾歲的前輩說,他10歲的時候在七賢二路和七賢三路交叉口固定攤位的夜市(富野夜市,約20攤)的麵攤,高級麵的料理攤的台灣麵,很類似現在的拉麵,他想日本拉面可能是向他學習的,常常聽麵攤老闆國泰伯和幾位隔壁攤位的老闆談論日據時代的一些經歷,大概在早上11點的時候,因為麵攤的老闆經歷過那個日據時代的戰爭情況,他曾經聽麵攤老闆和其他隔壁攤位的老闆說神風特攻隊隊員的故事,那些年輕人,大多19歲左右或是正在讀大學,體格很好,長得白白胖胖的,很高,不少還臉色紅潤看起來像是小孩。會一群一群的到他的麵攤吃麵,本來有八位來,隔兩個禮拜他們又來了,卻少了兩位。

和他們問到誰誰誰怎麼沒有來了,就很自然、堅毅地說一句話輕輕帶過:"誰誰誰為國走了"。沒有誇張的表情,沒有說得好像很偉大,沒有說得好像很可憐。對他們來說,就是如此的理所當然。(當事人說當年老人強調的隊員談話內容和表情、敘述。)

又隔了兩個禮拜又來,又少了一個,問他們怎麼誰又沒有來吃午餐?又回答:"自願舉手出征,為國走了。"

第三次又來了,又失去兩個夥伴,而又來了兩個新的夥伴,一共五個人。當時的人就算是台灣人也是講日語,所以就不知道是不是有台灣人在裡面。但是聽他講,的確有一些台灣的大學生也參加了特攻隊。

就我的看法或許從小就接觸到相關的思想,或許像是洗腦。也如同家父所說,他小時候讀幼稚園回來,大概四點半左右,他母親(我阿嬤)總是會帶他去看布袋戲和歌仔戲,當時布袋戲和歌仔戲演2.5小時,最後25分鐘每個人都可以進去看不用錢的,這是一個很高上的台灣人文文化。阿嬤也一起看,所以從小忠孝仁愛的思想就根深蒂固,真的有很深遠的影響。他個人是認為歌仔戲的效果比較強大。想想現在小孩看的東西,實在有點令人憂心。連我這個老人看到的卡通都還算是善惡分明的了!後來的作品總是充滿著拜金和物質的思想,沒有同理心,或是瘋子。歌仔戲和布袋戲是爸爸那個年代的電視和電影。

後來該位前輩讀到高中時,教官和他們說,神風特攻隊都是被逼的,他們一上飛機以後,窗子就被釘起來。該位前輩在心裡說:"靠邀,那他們不會飛去山上休息喔?"

最後要談到比較有爭議性的慰安婦,一定是有人被逼的,個人認為雙方的歷史資料都要留存,給後人自己去判斷。就該位前輩的說法,當時的慰安婦簽兩年的約40萬,幣值相當於今日的200萬。這是水果攤的老闆的太太,他以前就是慰安婦,講給別人聽的。有時候他們夫婦還會吵架,她罵他羅漢腳;他罵她慰安婦。

a-kamikaze-uss-missouri-600-0

kamikaze神風特攻隊

三清道祖的子弟

有一個我所認識選舉過的前輩,他曾經參選過2008年的選舉,當時台聯披上選降戰袍的候選人,只有她堅持選到底沒有臨陣脫逃。

有一天我考他道教最大的神是哪位時,我和她說是"三清",他聽了很驚訝地說:"是三清道祖嗎?"

看起來應該是,三清的確就是"道",或許因此被稱為"道祖",純樸的台灣人,似乎很多人連他們自己拜的神的大小都不是很清楚。

他說在鳳山的一個神壇,神壇50多歲的乩童(50多歲)和他說,他是三清道祖的子弟,並且和她說他這次選舉應該不會選上,並且在他年紀很大的時候理想才會實現。

那年,那位前輩真的沒有當選。

中國人的上帝

原意: 中華文化中的至上神自然神 昊天上帝以及五方上帝 。但是單說「上帝」,即指天上的玉皇上帝(昊天上帝),而一般不指「五方上帝」。

contents-of-god

所謂的"上帝"可能指

  • 原意: 中華文化中的至上神自然神 昊天上帝以及五方上帝 。但是單說「上帝」,即指天上的玉皇上帝(昊天上帝),而一般不指「五方上帝」。
  • 後來道教把昊天上帝 和玉皇大帝 合併,其實原本不同。
  • 利瑪竇把基督宗教的至上神翻譯作天主、上帝天帝 。其翻譯包含了原來中華文化中至高神的稱呼的天、上帝、天帝。
  • 哲學 的神學 中討論的至上神(未必是現有宗教中所指的神)也因此常常被稱作上帝。
  • 圍棋上帝 :每著都下出數學上最優解 棋步的東西(人或是電腦程式)。

詩經國風(摘自維基百科詩經20170106):

《詩經》成書過程是陸續編輯成的,最古的是周頌,接著是大雅,其次是小雅,最晚的是商頌、魯頌和國風。[4]

《詩經》中最早的作品大約成於西周初期,根據《尚書》上所說,《豳風·鴟鴞》為周公旦所作。2008年入藏清華大學的一批戰國竹簡(簡稱清華簡)中的〈耆夜〉篇中,敘述武王等在戰勝黎國後慶功飲酒,其間周公旦即席所作的詩《蟋蟀》,內容與現存《詩經·唐風》中的《蟋蟀》一篇有密切關係[5][6]最晚的作品成於春秋時期中葉,據鄭玄《詩譜序》,是《陳風·株林》,跨越了大約600年。

這個slideshow需要JavaScript。

春秋五霸 by wikipedia Author Newage2007

春秋五霸 by wikipedia Author Newage2007

國風是《詩經》中的前160篇,收各諸侯國民歌(「風」)。一般認為沒有楚國。
章次 章名 注釋 所含目次
01 周南 東周王朝直接統治區(大致包括今河南的洛陽、偃師、鞏縣、溫縣、沁陽、濟源、孟津一帶地方)內受到「南音」影響的民歌。部份學者認為,周南和召南出自南方楚國[17] 001-011
02 召南 召國及其南部之民歌(小國?) 012-025
03 邶風 衛國民歌 026-044
04 鄘風 衛國民歌 045-054
05 衛風 衛國民歌 055-064
06 王風 王,是「王畿」的簡稱,即東周王朝的直接統治區。和周南不同,王風所含的是東周國當地的固有音樂。 065-074
07 鄭風 鄭國民歌 075-095
08 齊風 齊國民歌 096-106
09 魏風 魏國民歌 107-113
10 唐風 晉國民歌 114-125
11 秦風 秦國民歌 126-135
12 陳風 陳國民歌 136-145
13 檜風 檜國民歌(小國?) 146-149
14 曹風 曹國民歌 150-153
15 豳風 豳國民歌(小國?) 154-160

 中華文化的乩童類似西方的先知

中華文化哲學至上神的演化

事實上[周朝、孔子的天]、[南方楚地的太一]和[山海經的天帝]像是三種不同的系統。後世的天帝可能把三者視作同一位的不同解讀並且以周朝的為主。

2015-12-06 15:06:58東皇太一究竟是誰 東皇太一是怎麼死的:這篇怪怪的,如上表所示,帝俊和太一應該是不同系統(北方和南方)所認知的哲學至上神,如果是哲學至上神,應該是同一位,但是不同文化的形象不同(同一貫道的說法),譬如基督宗教的上帝和中國的天帝是同一位但是不同文化的形象不同,但是此篇文章以作品<秦時明月>中的故事來解說帝俊和太一的關係,可能會造成誤導。並且他說太一是陰陽家的首領,陰陽家是道教的一個門派,但是道教事實上是東漢才創立的,陰陽家在戰國時代就有了…。

中國傳統宗法性宗教或稱中國傳統原生性宗教20160210維基百科

上帝殷商甲骨文卜辞周朝金文中又稱“ ”、“ ”(約前17世紀–約前11世紀),考慮文字出現前可能還有口傳因此可能更早,亦稱天神[1]天皇大帝 [2]皇天上帝皇皇帝天 [3]等,儒教傳世經典中或稱帝、天帝昊天上帝[4]等,是夏商周以來華夏民族信仰的主宰天地宇宙的神。“天”是最通常的說法,又稱蒼天 、上天 、上蒼 、老天 、老天爺、天公伯, 天公   等,如“蒼天在上”、“老天有眼”、“奉天承運”、“天谴”、“天生我材必有用”、“我的天啊”中的“天”。[5]上帝是華夏信仰系统天神地祇人鬼中的至上神,是儒家 仁義禮智信[6]上帝给人類指派了 ,讓他們來教化、治理上帝的子民。[7]中國皇帝 是上帝感應產生的,因此叫天子[8]祖先是生者與上帝交流的媒介。[9]除了祭天,上帝通常不接受祭祀,而是賜福给有德行的人。[10]漢代以降,與上帝溝通的方式從巫筮轉變為星象觀測,並產生了北極星崇拜北辰名耀魄寶,即為天帝,一名“太一”,是“天神之最尊贵者”。[11]天壇是祭祀上帝的聖殿

%e6%98%8a%e5%a4%a9%e4%b8%8a%e5%b8%9d

上帝,殷商甲骨文卜辞和周朝金文中又稱“帝 ”、“天 ”(約前17世紀–約前11世紀),考慮文字出現前可能還有口傳因此可能更早,亦稱天神、天皇大帝、皇天上帝 、皇皇帝天…等,儒教傳世經典中或稱帝、天帝 、昊天上帝。“天”是最通常的說法,又稱蒼天 、上天 、上蒼 、老天 、老天爺、天公伯, 天公 等,一名“太一。”

上帝

在中國傳統中,鬼神泛指超自然的存在,他們能夠影響人世。這個思想起源於多神論

概論

中國上古時期,,指已經過世的人,是在世者的祖先[1];而,可分為天神地祗,是控制天地山川社稷的神靈[2]。人類無法直接看到鬼神,需要透過巫覡作為中介,以卜筮來了解他們的意旨。對鬼神進行祭祀,可以獲得他們的保祐,使人得到安康[3]

註釋

  1. 移至^ 《禮記》:「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謂之鬼。」
    王充論衡》:「人死精神升天,骸骨歸土,故謂之鬼。」
  2. 移至^ 洪亮吉《意言》:「上古之所謂神者,山川社稷之各有司存是也;上古之謂鬼者,高曾祖考是也。」
  3. 移至^ 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鬼神,謂天神、地祗、人鬼也。有神而後有郊社,有鬼而後有宗廟。天統乎地,故言神,可以該祇。人死為鬼,聖人不忍忘其親,事死如事生,故有祭祀之禮。徑言鬼神,皆主祭祀而言,卜筮所以通神明,故易傳多言鬼神。精氣為物,生而為人也,遊魂為變,死而為鬼也。聖人知鬼神之情狀,而祭祀之禮興焉。」
中國神祇 分類 權能 祭祀方法
上帝(六天上帝) 自然神 昊天上帝以及五方上帝 節氣、農耕、禍福[12]、壽命、國事、戰爭、狩獵 太牢、币帛
天神 五星十二辰二十八宿風師/風后雨師/應龍司命女魃 上帝的使者 少牢
地祇 皇地祇社稷五岳四渎四镇山林名川 地域神、農耕、自然現象 方丘
人鬼 祖先先公遠祖近祖先臣 自然、收穫、戰爭、疾病、生死、妊娠 享宗庙

人格天

早期的上帝,帶有濃厚人格神色彩,如《尚書》“商書·伊训第四”中提到:“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上帝具有擬人化的神的概念。《說文解字》:「神:引出萬物者也」。在先秦兩漢士人的想像中,太一就是元氣,是宇宙本源,開闢天地,又是宇宙法則」。戰國中期《太一生水》:「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呂氏春秋.大樂》:「道也者,至精也,不可為形,不可為名,強為之名,謂之太一。」莊子把太一視作絕對的虛無精神「道」,《莊子.天下》:「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帝”後來又用來指天子、帝王、君主。一方面認為昊天上帝居處北辰 ,「昊天上帝謂天皇大帝,北辰之星。」另一方面,將天與帝區分開,認為昊天為全天,《毛詩傳》:「元氣昊大,則稱昊天。遠視蒼蒼,則稱蒼天。此則天以蒼昊為體,不入星辰之列。」昊天上帝,更自然化則稱為昊天 、皇天 、天[13],關於“天”與“帝”的關係,《宋史》記載宋朝理学家朱熹對此有過清楚解释:“或問: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以配上帝,帝即是天,天即是帝,却分祭,何也?曰:為壇而祭,故谓之天,祭于屋下而以神祇祭之,故謂之帝。”[14]

自然天民間信仰

春秋战國之時,思想進步,人文理性精神勃發,季梁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聖王先成民,而後致力於神。」[15]神為人造,民為神主,則上古神秘觀念漸消,「上帝」之概念漸由自然之「天」取代,天為道德民意之化身,這構成了後世中國文化信仰的一個基礎,而「敬天崇祖」是中國文化中最基本的信仰要素。[16][17]

中國殷周信仰和其繼承者儒教信仰中的帝、天帝、上帝、昊天上帝,在後期儒家信仰中“上帝”的人格神色彩消亡,僅被視為哲學 上的無形無名的“本體”,稱為“”。而人格神的上帝信仰則為道教神話中演化為玉皇上帝[18]。在道教信仰中,玉皇上帝,即玉皇大帝,為天界、神界的皇帝,但已不再作為至上神(道教信仰,“”的化身三清”高於代表“天”的“玉帝”)。
-祂並非道教中的最高神 ,但在民間則被認為是主宰宇宙的至尊天神。

玉皇大帝的事蹟:十二生肖 賽跑

儒家經典中的上帝

上帝信仰被“祖述堯舜,宪章文武”的儒教繼承,出現於儒家經典——五經,這五部經書都提到了該祠,其中最早的是《尚書》的“虞書·舜典”。除此之外,四書等其他的儒家經典以及各史書中也提到了上帝,有時也稱昊天上帝,在古代中國的原初神話和宗教體系中,指的是至上神,字面意思就是“在上的帝王”,意味着“最高的主宰”,也稱為“帝”,或者“天”,“太一”。“禮莫大於敬天,儀莫大於郊祀”,中國歷代皆設祭天之所,如北京天壇祈年殿即為明清皇帝祭祀上帝之處,內供奉有昊天上帝之神位[19]

五經中的上帝
經書 出現次數
尚書 32次
詩經 24次
禮記 20次
春秋 8次
易經 2次

太一之外的其他上帝:五方上帝

主條目:陰陽與五行

太極
二元論        陰                陽                  陽
先兆       水                 火 水                火
四象 太陰 少陰(一種

陽)

少陽(一  太陽

種陰)

五方 西  中
五色  黃
上帝 白帝 玄帝 黃帝 青帝 赤帝  黃帝
五方上帝儒家仁義禮智信的神 西方金德白帝白招拒 北方水德玄帝汁光紀 中央土德黃帝含樞紐 東方木德青帝靈威仰 南方火德赤帝赤熛弩  中央土德黃帝含樞紐
五星 (太白)金星 ? 水星? 木星 ? 火星  土星 ?
感生帝(五德終始說) 夏朝、秦朝、晉朝 商朝、清朝 虞朝、曹魏、唐朝[21]、元朝 周朝、北齊、北魏、北周 漢朝、隋朝[22]、宋朝、明朝  虞朝、曹魏、唐朝[20]、元朝
五常(

五德 )

 
五獸 White Tiger白虎 Black Turtle玄武 黄麟/螣蛇/勾陳 Azure Dragon青龍 Vermilion Bird朱雀  黄麟/螣蛇/勾陳
五季(四季/四時/四象 )有四氣 長夏  長夏(ㄓㄤˇ 夏)
五節 七夕 重陽 端午 新年 上巳  端午
陽氣的行為

陰陽的消長(太極 )

五化

秋收 冬藏 春生 夏長(ㄓㄤˇ)  化
四氣
地的五行形成五氣(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  土
天的六氣(五氣 )(五惡)(氣候 ):天供給人須臾不可缺少的五氣 :由鼻入,太多變六淫:三陽三陰的表現  
二分法 秋冬養陰   春夏養陽
四分法陽氣的行為

陰陽的消長(太極 )

順應天地陰陽調節人體陰陽

和體內對應的氣(三陽三陰

(三陽之氣減少會衰老)

,養五臟氣)

收氣(陽氣收斂)秋寒之氣,會束縛身體

肅殺之氣

缺則太陰之氣(*)不能收斂傷害肺臟(肺熱喘息胸悶,背部有所反應,病變多表現在皮毛 )冬天生病

完穀不化的腹瀉病(陽虛腹瀉的病症 )(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 )

咳嗽痿厥(生氣通天論第三 )

風虐(金匱真言論篇第四)

藏氣(ㄘㄤˊ ㄑ一ˋ)(陽氣潛藏)陰寒之氣盛

缺則少陰之氣(*) 不能閉藏傷害腎臟(腎氣虛慮,病變累及骨,表現在四肢 )春天生病

痿病

厥病(痿和厥之類的病症 )(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 )

痺病(金匱真言論篇第四 )

溫病(生氣通天論第三 )

完穀不化的腹瀉(金匱真言論篇第四 )

汗出過多(金匱真言論篇第四 )

容易脾臟生病

脾臟虛寒的腹瀉

反映在舌根

病變多表現在肌肉

生氣(溫暖的陽氣)缺則少陽之氣不能生發而傷害肝臟(肝氣抑鬱 ,病變多累及筋脈),夏天生病

寒冷性質的疾病(陽氣不足的虛寒病症 )(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 )

完穀不化的腹瀉病(泄瀉病 )(生氣通天論第三 )

長氣(ㄓㄤˇ ㄑ一ˋ)(夏長ㄓㄤˇ之氣)(夏天旺盛的陽氣)可藉由出汗排除部分

缺則太陽之氣 不能旺盛傷害心氣(心氣內虛 ,反映在血脈),秋天生病

瘧疾(瘧疾之類的疾病 )(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生氣通天論第三)

容易脾臟生病

脾臟虛寒的腹瀉

反映在舌根

病變多表現在肌肉

病位:五臟出問題會在哪裡的穴位顯示? 肩背 腰股

腰及

大腿根部

四肢

頸項

頭頸部

譬如:1151

胸脅  
三陰三陽在地的表現 君火  土 相火
三陽經三陰經 太陰 少陰(一種陽) 少陽(一種陰) 太陽 陽明?(一種陰?)  厥陰?(一種陽?)
八卦/八位
陰經 手太陰肺經

太陰( 中之陰)

足少陰腎經

少陰( 中之少陰)

足太陰脾經

太陰(中之陰)

足厥陰肝經

厥陰(之厥陰)

手少陰心經

少陰(中之少陰)

足太陰脾經

太陰(中之陰)

手厥陰心包經

厥陰(之厥陰)

陽經 手陽明大腸經

陽明(中之陽)

足太陽膀胱經

太陽( 中之陽)

足陽明胃經

陽明(中之陽)

足少陽膽經

少陽(中之少陽)

手太陽小腸經

太陽(中之陽)

足陽明胃經

陽明(中之陽)

手少陽三焦經

少陽(中之少陽)

六腑 大腸 膀胱 小腸   三焦
地供給人賴以生存的五味:先存於胃腸,再滋養五臟  
陰陽的五相 New Yin Full Yin Yin/Yang balance陰陽調和 New Yang Full Yang  Yin/Yang balance陰陽調和
太極 (變化)(三陰三陽)? 陽中之陰 陰中之陰 純陰 陰中之陽 陽中之陽 至陰 陰陽調和
氣味
味薄 味厚 氣薄 氣厚
陰中之陽 陰中之陰,純陰 陽中之陰 陽中之陽 純陽
通利 瀉下 宣瀉 生熱
氣的種類 陰氣 陽氣

感生帝和受天命 

天子是上帝之子、奉天承運,即奉天命而治理天下。(類似西方的君權神授)人間的帝王和朝代就是五方上帝輪流所感應而生的,因此也稱为“感生帝”,如 是赤帝所感生, 是黄帝所感生, 是白帝所感生, 是黑帝所感生,周文王 是蒼帝所感生。

封禪,即在“泰山上築土為,報天之功,故曰“封”。 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禪”。《白虎通義》曰:“受命之君,天之所興,四方莫敢違”。司馬光於《册問王道》中謂:“王者受天命,臨四海,上承天之序,下正人之统”。

主條目:陰陽與五行

王朝 感生帝 五德 五行
周朝、北齊、北魏、北周 青帝
夏朝、秦朝、晉朝 白帝
炎帝 、漢朝、隋朝[23]、宋朝、明朝 赤帝
商朝、清朝 黑帝
黃帝 、虞朝、曹魏、唐朝[24]、元朝 黄帝
五德終始說20160709維基百科

中國戰國時期的齊國思想家陰陽家鄒衍所主張的歷史觀念,與天下的空間觀念構成中國文化重要成分。「五德」是指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種德性。「終始」指「五德」的週而復始的循環運轉。

[25]Template:Rp其要點為某王朝因得天授五行中一德,「受命」於天而成為天子。而當其德衰微,無法繼續統治時,便會有王朝具五行中排序下一德取代,「革命」於天而重新受命。[25]Template:Rp後來,自明太祖朱元璋始的皇朝最高統治者常常自稱“奉天承運皇帝”,當中所謂“承運”就是意味著五德終始說的“德”運。

相生或是相剋 朝代
在王莽篡漢之前,一般採用鄒衍鼓吹的按五行運行規律相剋說解釋王朝更替[26]。交替順序為: 黃帝(土)→夏(木)→商(金)→周(火)→秦(水[27],秦代尚黑,以十月為正)→漢(漢高祖時水、漢武帝時土,尚黃服):漢高祖劉邦時,張蒼認為秦國祚太短且暴虐無道、不屬於正統朝代,應該由漢朝接替周朝的火德,所以漢朝之正朔應為水德。相生說認為五行彼此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如此相生,往復循環。[25]Template:Rp相生說認為,失德者應讓位於有德者新受天命。[25]Template:Rp漢武帝時,認為秦屬於正統朝代,改漢正朔為土德(因土剋水)。

西漢末年王莽圖謀篡位時,由於種種原因漢被視為「火德王朝」。[25]Template:Rp因此漢朝又常稱炎漢、炎劉(因漢朝皇帝姓劉)。[25]Template:Rp漢光武帝光復漢室之後,正式承認這種說法,從此確立漢朝正朔為火德,東漢及以後的史書如《漢書》、《三國志》等皆採用了這種說法[28][29]

王莽篡漢建立新朝後為了證明其政權的合法性,方才採用劉向劉歆父子的五行相生說,並修改漢朝以前諸朝代的德性,一直到元代皆採此說[25]Template:Rp由於相生說滿足禪讓理論要求,因此從王莽利用相生說、以受讓形式實際篡奪漢朝起,歷次改朝換代都用相生說,不過王莽並未正式舉行過禪讓儀式。[25]Template:Rp,交替順序為: 炎帝 (火)→黃帝(土)→夏(金)→商(水)→周(木)→漢(火);
漢(火)→曹魏(土)→晉(金)→北魏(水)→北周(木)→隋(火)→唐(土[30],唐代以褚色為貴)→後梁、後晉(金)→後漢(水)→後周(木)→宋(火,午祖戌臘)[31]→金(土),金朝是最後一個官方討論德運的朝代,原認為土德,到後期宣宗時認為劉(豫)齊為土,金朝為金,→元代並沒有討論德運,(宮殿用藍色琉璃瓦,尚青白崇金銀色);明代亦然,宮殿用黃色琉璃瓦,包括民間喜用黃花梨做家具。清代官方亦無討論,宮殿沿用明代黃色琉璃瓦,民間喜用紫檀做家具。元明清都沒有「」「」之的制定,元代起臘八取代臘日,延續至今。今天少有人知道歲首氣始曰歲末氣終曰,而錯把臘八當臘日。水、子祖辰臘;火、午祖戌臘;木、卯祖丑臘;金、酉祖丑臘;土、戌祖辰臘,周而復始,循環不絕。[32]
自元之後,又變為相剋說: 元(金)→明(火)→清(水)
  • 另有一說,若是禪讓、逼禪等和平傳位則是相生,戰爭造反自立而成則是相剋。不過由明清時期並沒史實明言,多為史家推斷,僅可參考。
  • 參考資料:Template:Reflist

太一上帝五方上帝 20160708維基百科

天、昊天上帝玉皇上帝通常被視為等同的概念,又有些微區別。

天與的關係 

上帝具有擬人化的的概念。《說文解字》:「神:引出萬物者也」。“帝”後來又用來指天子、帝王、君主。一方面認為昊天上帝居處北辰(北極星) ,「昊天上帝謂天皇大帝,北辰之星。」另一方面,將天與帝區分開,認為昊天為全天,《毛詩傳》:「元氣昊大,則稱昊天。遠視蒼蒼,則稱蒼天。此則天以蒼昊為體,不入星辰之列。」昊天上帝,更自然化則稱為昊天皇天 、天[33],關於“天”與“帝”的關係,《宋史》記載宋朝理学家朱熹對此有過清楚解释:“或問: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以配上帝,帝即是天,天即是帝,却分祭,何也?曰:為壇而祭,故谓之天,祭于屋下而以神祇祭之,故謂之帝。”[34]

天與昊天上帝 

  • 天,含有表示整個大自然、天然宇宙整體的意思,代表天的天公老天老天爺等叫法更加擬人化,不過同樣表示自然神。上帝和天相比,具有一定的人格化的意味。鄭玄曰:「上帝者,天之別名也」;
  • 另一方面,有時又作了區分,如《漢書》:「四年春,郊祀高祖以配天,宗祀孝文皇帝以配上帝」,其中又將天和上帝區分開來,上帝地位低於天。以鄭玄為代表的神學體系認為上帝為天之別名,總共有六天六上帝。六天上帝即昊天上帝與五方上帝。昊天上帝為全天之帝;五方天帝各為一方天帝,分別為中央土德黃帝含樞紐、東方木德青帝靈威仰、南方火德赤帝赤熛弩、西方金德白帝白招拒、北方水德玄帝汁光紀。

五方上帝 

東漢大儒鄭玄聲稱“上帝者,天之别名”,並有六天一說,認為上帝有六位,即“昊天上帝”加東、南、西、北、中,五方上帝。以王肅為代表的宗教系統認為五行人帝可稱為上帝,但不可稱為天;昊天上帝則可稱為天,祭祀昊天上帝即代表祭天。[5]周朝以後的儒教繼承了周以前的中華宗教信仰傳統,因而歷代祭天延綿不絕。

天 

中國殷周信仰和其繼承者儒教信仰中的帝、天帝、上帝、昊天上帝,在後期儒家信仰中“上帝”的人格神色彩消亡,僅被視為哲學 上的無形無名的“本體”,稱為“”。而人格神的上帝信仰則為道教神話中演化為玉皇上帝[35]。在道教信仰中,玉皇上帝,即玉皇大帝,為天界、神界的皇帝,但已不再作為至上神(道教信仰,“”的化身“三清”高於代表“”的“玉帝”)。
-祂並非道教中的最高神 ,但在民間則被認為是主宰宇宙的至尊天神。

宋朝理學派大儒朱熹認為,“”、“”、“”、“”都是同一本體的不同稱呼,心學派陸九淵、王陽明則認為“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道教中的玉皇大約是東漢時期出現的概念,由儒教中的昊天上帝轉化而來,但更人格化了。在先秦兩漢士人的想像中,太一就是元氣,是宇宙本源,開闢天地,又是宇宙法則」。戰國中期《太一生水》:「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呂氏春秋.大樂》:「道也者,至精也,不可為形,不可為名,強為之名,謂之太一。」莊子把太一視作絕對的虛無精神「道」,《莊子.天下》:「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庄子認為,萬万萬物本于道,天由道而生。墨子把上帝鬼神看作人類之外的另一种生靈[36]宋真宗封玉皇號曰「太上開天執符御曆含真體道玉皇大天帝」,宋徽宗再加封玉皇大帝為「太上開天執符御曆含真體道昊天玉皇上帝」,玉皇和昊天合一,從而大大提高了玉皇在民間的威望,令玉皇信仰流行開來。[37][38]玉皇上帝、昊天上帝,名稱有异,而所指相同,實指一體,只是不同的場合使用不同的概念。儒教、中國傳統官方祭祀中一般稱昊天上帝,民間、道教中多稱玉皇大帝。

玉皇上帝通常又稱玉皇大帝、玉皇、玉帝,為眾神之王、神界皇帝,是中華民間信仰中地位最高的神。玉皇上帝(昊天上帝)是真正神界地位最高的「上帝」。中華文化中單說「上帝」,即指天上的玉皇上帝(昊天上帝),而一般不指「五方上帝」。如:

  • 《詩經·大雅》:「維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懷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國。」
  • 《詩經·魯頌》:「赫赫姜嫄,其德不回,上帝是依,無災無害。」
  • 《尚書·周書》:「惟時上帝,集厥命于文王。」
  • 《禮記·王制》:「天子將出,類乎上帝。」
  • 《禮記·禮運》:「聖有作,然後修火之利,范金合土以為台榭宮室牖戶,以炮,以燔,以亨,以炙,以為醴酪,治其麻絲,以為布帛,以養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皆從其朔。」
  • 孟子曰:「雖有惡人,齋戒沐浴,則可以祀上帝。」
  • 《晉書》:「一人吁嗟,王道尚為之虧。況群神怨憾而不怒動上帝乎!」
  • 《三國演義》:「雲長曰,『臣等非人,乃是鬼也。上帝以臣二人平生不失信義,皆敕命為神。』」
  • 《三遂平妖傳》:「常聞說上帝無私,卻不信有個秘字。」
  • 《閱微草堂筆記》:「上帝且以真人一符增置一神」,「上帝好生汝」,「苟其無罪,天地未嘗不並育,上帝所不誅。」
  • 《桃花扇》:「今奉上帝之命,封為飛天使者,走馬到任去也。」

儘管玉皇上帝為中華民間信仰中的最高神、眾神之王,在道教中和太上老君一樣有著極為崇高的地位,玉皇被稱為「諸天之主」、「萬天之尊」,但地位低於道教中的最高神靈三清元始天尊道德天尊靈寶天尊。在道教中,玉皇上帝的職能是「承三清之命,察紫微之庭」,「小事專掌,大事申呈」。

道統(類似西方宗教的先知)20160710維基百科

維基百科-道統

道統說是儒家傳系統的一種說法。

道統之說最早濫觴於孟子,其言曰︰「由堯舜至於湯,由湯至於文王,由文王至於孔子,各五百有餘歲,由孔子而來至於今,百有餘歲,去聖人之世,若此其未遠也,近聖人之居,若此其甚也。」隱然以繼承孔子自任。

這種"道統"比較不像是西方宗教有鬼神親自和先知對話,比起後世的儒教(信仰人格化的人),比較像是儒家知識分子體認到身為知識份子的使命感,那種維持社會永續的理解。所以除了道統之外的近代、現代人士也不少。

陳寅恪指出,韓愈的“道統”說,表面雖受孟子啟發,“實際上乃因禪宗教外別傳之說所造成”“禪學於退之影響亦大矣哉!”[39]

歷史

中國傳統宗法性宗教或稱中國傳統原生性宗教時期只是一個概念,到了孔子以後被當作儒教的信仰,到了道教出現以後被當作道教的神後來和玉皇大帝合併,並且小於道。事實上不同時期指的是不同的概念。

天命,亦稱作知天命之年,知天命的意思是知道上天的旨意、人的自然稟賦與天性、人的道義和職責等。 今用知天命或知天命之年指人到了五十歲的年齡。 語出自《論語·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矩。」維基辭典

「上帝」基督教化的過程

基督教的神YHWH最初按照取自於聖經舊約出埃及記中的「我是自由永有」的希伯來文的輔音組成。後來經過馬索拉學派加上ADONAI(希伯來文的意思是主)母音,成為「雅威」。 明末,利瑪竇來華傳教,把YHWH譯作「天主」、「天」、「上帝」、「天帝」。

亞伯拉罕諸教原意 利瑪竇用的詞或是創的詞 中華文化原意
至上神 天主、天、上帝、天帝 自然神昊天上帝五方上帝
耶穌的母親瑪利亞 聖母 皇太后尊稱
神聖的書 聖經 原指儒家經典-聖哲經書

太一的相關經文 

20160710開始整理

道教以前的漢字文化圈又稱東亞文化圈、儒家文化圈、中華文化圈宗教與民間信仰系統 

中國神祇 分類 權能 祭祀方法
上帝(六天上帝) 自然神 昊天上帝以及五方上帝 節氣、農耕、禍福[40]、壽命、國事、戰爭、狩獵 太牢、币帛
天神 五星十二辰二十八宿風師雨師司命 上帝的使者 少牢
地祇 皇地祇社稷五岳四渎四镇山林名川 地域神、農耕、自然現象 方丘
人鬼 祖先先公遠祖近祖先臣 自然、收穫、戰爭、疾病、生死、妊娠 享宗庙

道統(類似西方宗教的先知)20160710維基百科

維基百科-道統

道統說是儒家傳系統的一種說法。

道統之說最早濫觴於孟子,其言曰︰「由堯舜至於湯,由湯至於文王,由文王至於孔子,各五百有餘歲,由孔子而來至於今,百有餘歲,去聖人之世,若此其未遠也,近聖人之居,若此其甚也。」隱然以繼承孔子自任。

這種"道統"比較不像是西方宗教有鬼神親自和先知對話,比起後世的儒教(信仰人格化的人),比較像是儒家知識分子體認到身為知識份子的使命感,那種維持社會永續的理解。所以除了道統之外的近代、現代人士也不少。

陳寅恪指出,韓愈的“道統”說,表面雖受孟子啟發,“實際上乃因禪宗教外別傳之說所造成”“禪學於退之影響亦大矣哉!”[41]

東方青帝太昊伏羲氏)(朱熹把伏羲列為首位)->南方炎帝神農氏)->中央黃帝軒轅氏)->西方白帝少昊)->北方黑帝顓頊)->->->[42]->->文王->周武王[43]->周公[44]->孔子[45]->曾子->子思->孟子->韓愈(朱熹把韓愈排除在外)[46][47][48][49][50][51]->董仲舒(有爭議)->程顥程頤(程颐把其兄程颢尊为道统傳人宋代朱熹進一步將韓愈儒道傳授系統的思想概括為“道統”,但朱熹把韓愈排除在外,認為是程顥、程頤繼承孟子。)[52][53][54]->朱熹[55][56][57]->文天祥(有爭議)->康熙帝[58]/清初桐城派以“道统自任”[59][60]

民國(有爭議性)

->中華民國國父孫文[61]->蔣中正[62](某些新興宗教,如一貫道、天帝教,亦受到道統之說的影響。)

批判

道統之說則受到陸九淵、葉適等人的批判。陸九淵说:“韩退之言:轲死不得其传。固不敢诬后世无贤者,然直是至伊、洛诸公,得千载不传之学。但草创未为光明,到今日若不大段光明,更干甚事?”[63]又说:“自周衰此道不行,孟子没此道不明。今天下士皆溺于科举之习,观其言,往往称道《诗》、《书》、《论》、《孟》,综其实,特借以为科举之文耳。谁实为真知其道者?口诵孔、孟之言,身蹈杨、墨之行者。盖其高者也。其下则往往为杨、墨之罪人,尚何言哉?孟子没此道不传,斯言不可忽也。”[64]

叶适不承认“曾子、子思、孟子”的继承孔子说法,他说:“曾子不在四科之目,……舍孔子前宗孟轲,则于本统离矣!”又說“程氏诲学者必以敬为始”,认为“学有本始,如物始生,无不懋长焉,不可强立也”,“是则敬者,德之成也。学必始于复礼,故治其非礼者而后能复。礼复而后能敬,所敬者寡而悦者众矣,则谓之无事焉可也。未能复礼而遽责以敬,内则不悦于己,外则不悦于人,诚行之则近愚,明行之则近伪;愚与伪杂,则礼散而事益繁,安得谓无!此教之失,非孔氏本旨也。”[65]

陳寅恪指出,韓愈的“道統”說,表面雖受孟子啟發,“實際上乃因禪宗教外別傳之說所造成”“禪學於退之影響亦大矣哉!”[66]

考古

  • 太一一直影響中國人的歷史,所以隨時間的流逝有增加內容。

太一名稱與形象

  • 《毛詩傳》:「元氣昊大,則稱昊天。遠視蒼蒼,則稱蒼天。此則天以蒼昊為體,不入星辰之列。」
    • 《通典·禮典》:「所謂昊天上帝者,蓋元氣廣大則稱昊天,遠視蒼蒼即稱蒼天,人之所尊,莫過於帝,託之於天,故稱上帝。」
  • 《爾雅·釋天》北極謂之北辰。
    • 《論語·為政》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
    • 《觀象玩占》北極星在紫微宮中,一曰北辰,天之最尊星也。其紐星天之樞也。天運無窮,三光迭耀,而極星不移。故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
    • 《史記·五帝本紀》鄭玄注雲:「昊天上帝謂天皇大帝,北辰之星。」
    • 太一,又稱泰一等,常被視為等同昊天上帝,但有時又加以區分。「太一祠在楚東,以配東帝,故雲東皇太一。」《天文志》曰:「『天極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太一,天皇大帝也,與通極為一體,故曰通位帝紀也。」「泰一,天帝之別名也。」「泰一,天神之最尊貴者也。」
  • 鄭玄曰:「上帝者,天之別名也」
    • 《宋史》記載宋朝理学家朱熹對此有過清楚解释:“或問: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以配上帝,帝即是天,天即是帝,却分祭,何也?曰:為壇而祭,故谓之天,祭于屋下而以神祇祭之,故謂之帝。”
      • 原文:《宋史》卷一百 志第五十三:《周禮》亦只說祀昊天上帝,不說祀后土,故先儒言無北郊,祭社即是祭地。古者天地未必合祭,日月、山川、百神亦無一時合祭共享之禮。古之時,禮數簡而儀從省,必是天子躬親行事,豈有祭天卻將上下百神重沓累積並作一祭耶?且郊壇陛級兩邊上下,皆是神位,中間恐不可行。或問: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以配上帝,帝即是天,天即是帝,卻分祭,何也?曰:為壇而祭,故謂之天,祭於屋下而以神祇祭之,故謂之帝。」
    • 《宋書·志·樂》,尚書左僕射建平王宏:「竣據周禮、孝經,天與上帝,連文重出,故謂上帝非天,則易之作樂,非為祭天也。按易稱『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尚書云:『肆類於上帝。』春秋傳曰:『告昊天上帝。』凡上帝之言,無非天也。天尊不可以一稱,故或謂昊天,或謂上帝,或謂昊天上帝,不得以天有數稱,便謂上帝非天。徐邈推周禮『國有故,則旅上帝』,以知禮天,旅上帝,同是祭天。言禮天者,謂常祀也;旅上帝者,有故而祭也。孝經稱『嚴父莫大於配天』,故云『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既天為議,則上帝猶天益明也。不欲使二天文同,故變上帝爾,故鄭注以前天神為五帝,後冬至所祭為昊天。」
  • 《元史·祭祀·郊祀》:「周禮所祀天神,正言昊天上帝。鄭氏以星經推之,乃謂即天皇大帝。然漢、魏以來,名號亦復不一。漢初曰上帝,曰太一,曰皇天上帝。魏曰皇皇帝天。梁曰天皇大帝。惟西晉曰昊天上帝,與《周禮》合。」

太一神格

  • 《尚書》“商書·伊训第四”中提到:“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 《春秋左傳·僖公五年》:「鬼神非人實親,惟德是依,故《周書》曰:「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緊物。」如是則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
  • 《尚書·高宗肜日》:「惟天監下民、典厥義。降年、有永、有不永。非天夭民中絶命。民有不若徳、不 聴罪、天既孚命、正厥徳、乃曰、其如台。嗚呼、王司敬民、罔非天胤、典祀無豊於昵。」
    • 西周確立了天子直接向上帝祭祀的祭天禮儀。其他人則通過祖先祭祀上帝,上帝降福給有德行的人。
  • 《晉書》:「一人吁嗟,王道尚為之虧。況群神怨憾而不怒動上帝乎!」
  • 《三國演義》:「雲長曰,『臣等非人,乃是鬼也。上帝以臣二人平生不失信義,皆敕命為神。』」
  • 《三遂平妖傳》:「常聞說上帝無私,卻不信有個秘字。」
  • 《閱微草堂筆記》:「上帝且以真人一符增置一神」,「上帝好生汝」,「苟其無罪,天地未嘗不並育,上帝所不誅。」

黃帝書

太一之下五方上帝

  • 《禮記正義》卷十二·王制第五:「謂大微五帝,應於五行,五行各有德,故謂五德之帝。木神仁,金神義,火神禮,水神知,土神信,是五德也。」
    • 《漢書》記載:「四年春,郊祀高祖以配天,宗祀孝文皇帝以配上帝」。
    • 《五經通義》云:天神之大者曰昊天上帝,(即耀魄寶也;亦曰天皇大帝,亦曰太一。)其佐曰五帝。
    • 《隋書·禮儀》所載:「五時迎氣,皆是祭五行之人帝太皞之屬,非祭天也。天稱皇天,亦稱上帝,亦直稱帝。五行人帝亦得稱上帝,但不得稱天。」
    • 《漢書·郊祀志》:「皆曰天子父事天,母事墬,今稱天神曰皇天上帝,泰一兆曰泰畤,而稱地祇曰后土,與中央黃靈同。」
      • 翻譯:天神、天帝,有時是泛指,有時專指天上神中之最尊貴者。

權能

  • 甲骨卜辭:「丙12・3「卜、疾齒龍。隹父甲。隹父庚。隹父辛。隹父乙。」
    • 翻譯:掌管禍福。

太一之下的神明

  • 《禮記·表記》:“昔三代明王, 皆事天地之神明, 無非卜筮 之用, 不敢以其私亵事上帝, 是故不犯日月, 不違卜筮.”
    • 翻譯:上帝是甲骨文卜辭卜問的對象,掌管着萬物生死,國家大事都要通過龜卜征詢上帝的意見,[67]特别是祈雨、戰争、農事、疾病、巡狩、災難。
  • 先王先公是上帝的“帝廷”,如“下乙宾于帝”( 《乙编》7197) 、《诗经》:“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有周不顯、帝命不時、文王陟降、在帝左右”。[68]
  • 狄鐘「(前欠)侃先王、先王其嚴才(在)帝左右狄(盡逐)不(恭)」
    • 翻譯:與人有血缘关系的祖先神是向帝轉達祈求人,祖先在天上陪伴上帝。[69]
  • 《禮記正義》卷三十二·喪服小記第十五:始祖感天神靈而生,祭天則以祖配之。自外至者,無主不上。「《爾雅·釋天》文。雲「自外至者,無主不上」,《公羊》宣三年傳文,「外至」者,天神也,「主」者,人祖也。故祭以人祖配天神也。」
  • 《晉書·志·禮》:「案易『殷薦上帝,以配祖考』,祖考同配,則上帝亦為天,而嚴父之義顯。周禮旅上帝者,有故告天,與郊祀常禮同用四圭,故並言之。」《漢書·志·祭祀·六宗》:「尋虞書所稱『肆類於上帝』,是祭天。天不言天而曰上帝,帝是天神之極,舉帝則天神斯盡,日月星辰從可知也。『禋於六宗』,是實祭地。地不言地而曰六宗,六是地數之中,舉中是以該數,社稷等祀從可知也。天稱神上,地表數中,仰觀俯察,所以為異。宗者,崇尊之稱,斯亦盡敬之謂也。禋也者,埋祭之言也,實瘞埋之異稱,非周煙之祭也。夫置字涉神,必以今之示,今之示即古之神,所以社稷諸字,莫不以神為體。虞書不同,祀名斯隔。周禮改煙,音形兩異。虞書改土,正元祭義。」
  • 《孟子·梁惠王下》:「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曰其助上帝,寵之四方」
    • 自然神是上帝的臣侍, 如“帝史風” ( 《通纂》398) , 風神为上帝的使臣。
  • 《詩經·大雅》:「維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懷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國。」
  • 《詩經·魯頌》:「赫赫姜嫄,其德不回,上帝是依,無災無害。」
  • 《尚書·周書》:「惟時上帝,集厥命于文王。」
  • 《禮記·王制》:「天子將出,類乎上帝。」
  • 《禮記·禮運》:「聖有作,然後修火之利,范金合土以為台榭宮室牖戶,以炮,以燔,以亨,以炙,以為醴酪,治其麻絲,以為布帛,以養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皆從其朔。」
  • 《桃花扇》:「今奉上帝之命,封為飛天使者,走馬到任去也。」

太一對歷史的影響

  • 《尚書·盘庚》:“卜稽曰: 其如台? 先王有服, 恪谨天命。今不承于 古, 罔知天之断命, 矧曰其克从先王之烈? 若 颠木之有由蘖, 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肆予冲人, 非废厥谋, 吊由灵各, 非敢违卜, 用宏自贲。”
    • 翻譯:盘庚遷都就是遵從上帝的意志。[70]
  • 《尚書·金縢》:“乃命 于帝庭, 敷佑四方, 用能定尔子孙于下地。四 方之民罔不祗畏。呜呼! 无坠天之降宝命, 我先王亦永有依归。今我即命于元龟, 尔之 许我, 我其以璧与圭归俟尔命; 尔不许我, 我乃屏璧与圭。”
    • 翻譯:周武王病重,周公旦卜問上帝是否可以代武王死,上帝使武王病愈。[71]
  • 《尚書·大诰》:“王若曰: ……殷小腆诞敢纪其叙。……我有大事, 休? 朕卜并吉。”
    • 翻譯:周公旦平叛三监之乱也是卜问上帝的结果。[72]
  • 《左傳·昭公十七年》:“吴伐楚……卜战, 不吉。司馬子鱼曰: 我得上流, 何故不吉。且楚故, 司馬令龟, 我 请改卜, 令曰, 鲂也以其属死之, 楚师继之, 尚 大克之! 吉。战于长岸。子鱼先死, 楚师继之, 大败吴师, 获其乘舟馀皇。”
    • 翻譯:為了改卜得吉,司馬子鱼甚至以生命来向上帝换取楚軍勝利。[73]

墨子書

  • 20160711維基百科-天志:天志,墨家思想之一,亦為《墨子》一書篇名之一。意思是「天」的意志主宰人倫社會的秩序、賞善罰惡。另有說法為天子代天行政,並藉由上同的觀念推論出人民以天的意志而行事。
    • 在《墨子.天志上》中,墨子認為人只是知道不應得罪父母、君王,卻不知不應得罪於天,是只知小道理而不知大道理。墨子認為「天欲義而惡不義」、賞善罰惡,人不得不遵從天的意志。
    • 於《墨子.天志中》,墨子舉出論證,論證遵從天的意志帶來的國富民強的理想形象,以及不遵從天志帶來的弊端,譬如以古代的暴君為例,進一步深化其論證。
    • 於《墨子.天志下》,墨子把兼愛的思想連結到天志的思想,指天的意志是兼愛天下人,並呼籲君王遵從天的意志,兼愛天下人,方符合真正的仁義。

孔子書

  • 天命,亦稱作知天命之年,知天命的意思是知道上天的旨意、人的自然稟賦與天性、人的道義和職責等。 今用知天命或知天命之年指人到了五十歲的年齡。 語出自《論語·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矩。」維基辭典

孟子書

  • 孟子曰:「雖有惡人,齋戒沐浴,則可以祀上帝。」
  • 《孟子告子下第三十五章》孟子曰:「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 也。」

董仲舒書(20160711維基百科創造論)

中國漢朝的思想家董仲舒提出的一套神學理論,成為當時君主獲得统治合法性的一個依據,同時也是儒生集團制衡君主的一個思想工具。

天人感應之說,起源自《洪範》:「肅,時寒若」,「乂,時暘若」,意思是說君主施政態度能影響天氣的變化。董仲舒在這個理論基礎提出「天人感應」之說。董仲舒把“”人格化,認為天是有意志的,能够支配一切的最高主宰,为“百神之大君”。自然界的一切規律,以及人類的人事變化都是“天”所决定的。而人的生理構造,思想、感情、道德品質也是“天”按照自己的特點塑造的,人是為了體現天意被創造出来的。蕭瀚根據《二十五史》進行的統計顯示,共有79位皇帝下過罪己詔。胡適認為天人感應此套理論是源自墨家中的天志論」。

五德終始說

  • 《禮記正義》卷三十四·大傳第十六:「又《元命包》云:「夏,白帝之子。殷,黑帝之子。周,蒼帝之子。」是其王者,皆感大微五帝之精而生。」
    • 歷代感生帝
    • 《隋書》卷六九列傳第三十四:「赤應隋者,言赤帝降精,感應而生隋也。故隋以火德為赤帝天子。」
    • 《冊府元龜》卷一:「唐氏承統,盛德在土。」

道教的解釋

  • 昊天上帝=玉皇大帝:《宋史·志·禮·吉禮·天書九鼎》:「徽宗政和六年九月朔,復奉玉冊、玉寶,上玉帝尊號曰『太上開天執符御曆含真體道昊天玉皇上帝』,蓋以論者析玉皇大天帝、昊天上帝言之,不能致一故也。又詔以王者父天母地,乃者祇率萬邦黎庶,強為之名,以玉冊、玉寶昭告上帝,而地祇未有稱謂,謹上徽號曰『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

朱熹

宋朝理學派大儒朱熹認為,“”、“”、“”、“”都是同一本體的不同稱呼。

心學派陸九淵、王陽明書

則認為“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祭祀太一的禮儀

  • 唐朝《郊祀議》根據孟子的說法,天子是上天感應降世,所以要祭天、與上帝交通。祭天的服飾是冕服。《周禮·春官宗伯》曰:「王祀昊天上帝則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這是因為「郊以祀天,祀天而必法則其所垂之象,使凡吾身之所被服、吾身之所乘駕、吾禮之所施設文飾,莫非天之象焉。
  • 《孔子家語》郊問第二十九:定公問於孔子曰:「古之帝王必郊祀其祖以配天,何也?」孔子對曰:「萬物本於天,人本乎祖,郊之祭也,大報本反始也,故以配上帝.天垂象,聖人則之,郊所以明天道也。」

北極星和華夏傳統文化的關係20160211維基百科 

在華夏傳統上,北極星有非比尋常的意義,例如公元前2263年五帝時代的北極星“太乙”和公元前1097年周公時代的北極星“”等。這是由於它們看起來在天空中固定不動,被眾星擁護,故被視為群星之主。

又北極作為星官之名,指的是由包括北極星在內的五顆星星所組成的一個星官。每顆星星都有其各自的名稱和象徵。

Template:Cquote

Template:Cquote

Template:Cquote

不同時代的北極星20160211維基百科

過去
  • 織女星:公元前11,500年左右
  • 右樞:公元前2800年左右
  • 北極二:公元前1100年左右
現在
  • 勾陳一:公元2100年左右小熊座α和北極夾角最小。

未來

  • 少衛增八:公元3100年左右
  • 上衛增一:公元5900年左右
  • 天鉤五:公元7600年左右
  • 天津四:公元10,200年左右
  • 天津二:公元11,600年左右
  • 織女星:公元13,700年左右

其它将接近北極的低亮度恒星

  • 造父四(仙王座μ星)
  • 天琴座R星

Template:三垣

參考資料

  1. 天神、天帝,有時是泛指,有時專指天上神中之最尊貴者。《漢書·郊祀志》:「皆曰天子父事天,母事墬,今稱天神曰皇天上帝,泰一兆曰泰畤,而稱地祇曰后土,與中央黃靈同。」
  2. 《史記·五帝本紀》鄭玄注雲:「昊天上帝謂天皇大帝,北辰之星。」
  3. 《元史·祭祀·郊祀》:「周禮所祀天神,正言昊天上帝。鄭氏以星經推之,乃謂即天皇大帝。然漢、魏以來,名號亦復不一。漢初曰上帝,曰太一,曰皇天上帝。魏曰皇皇帝天。梁曰天皇大帝。惟西晉曰昊天上帝,與《周禮》合。」
  4. 《通典·禮典》:“所謂昊天上帝者,蓋元氣廣大則稱昊天,遠視蒼蒼即稱蒼天,人之所尊,莫過於帝,託之於天,故稱上帝。”
  5. 5.0 5.1 六上帝中,自然帝昊天上帝可稱天,人帝即五行上帝不可稱天。《隋書·禮儀》:「五時迎氣,皆是祭五行之人帝太皞之屬,非祭天也。天稱皇天,亦稱上帝,亦直稱帝。五行人帝亦得稱上帝,但不得稱天。」
  6. 《禮記正義》卷十二·王制第五:“謂大微五帝,應于五行,五行各有德,故謂五德之帝。木神仁,金神義,火神禮,水神知,土神信,是五德也。”
  7. 《孟子·梁惠王下》:“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
  8. 《禮記正義》卷三十四·大傳第十六:“又《元命包》云:「夏,白帝之子。殷,黑帝之子。周,蒼帝之子。」是其王者,皆感大微五帝之精而生。”
  9. 《禮記正義》卷三十二·喪服小記第十五:始祖感天神靈而生,祭天則以祖配之。自外至者,無主不上。“《爾雅·釋天》文。云「自外至者,無主不上」,《公羊》宣三年傳文,「外至」者,天神也,「主」者,人祖也。故祭以人祖配天神也。”
  10. 《春秋左傳·僖公五年》:“鬼神非人實親,惟德是依,故《周書》曰:“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緊物。”如是則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
  11. 《五經通義》云:天神之大者曰昊天上帝,(即耀魄寶也;亦曰天皇大帝,亦曰太一。)其佐曰五帝。
  12. 甲骨卜辭:“丙12・3「卜、疾齒龍。隹父甲。隹父庚。隹父辛。隹父乙。”
  13. 《宋書·志·樂》,尚書左僕射建平王宏:「竣據周禮、孝經,天與上帝,連文重出,故謂上帝非天,則易之作樂,非為祭天也。按易稱『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尚書云:『肆類于上帝。』春秋傳曰:『告昊天上帝。』凡上帝之言,無非天也。天尊不可以一稱,故或謂昊天,或謂上帝,或謂昊天上帝,不得以天有數稱,便謂上帝非天。徐邈推周禮『國有故,則旅上帝』,以知禮天,旅上帝,同是祭天。言禮天者,謂常祀也;旅上帝者,有故而祭也。孝經稱『嚴父莫大於配天』,故云『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既天為議,則上帝猶天益明也。不欲使二天文同,故變上帝爾,故郑注以前天神为五帝,后冬至所祭为昊天。」
  14. 《宋史》卷一百 志第五十三:《周礼》亦只说祀昊天上帝,不说祀后土,故先儒言无北郊,祭社即是祭地。古者天地未必合祭,日月、山川、百神亦无一时合祭共享之礼。古之时,礼数简而仪从省,必是天子躬亲行事,岂有祭天却将上下百神重沓累积并作一祭耶?且郊坛陛级两边上下,皆是神位,中间恐不可行。或问: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以配上帝,帝即是天,天即是帝,却分祭,何也?曰:为坛而祭,故谓之天,祭于屋下而以神祇祭之,故谓之帝。”
  15. 《春秋左傳·桓公六年》
  16. 敬天祭祖、祀鬼神多禁忌
  17. 敬天崇祖
  18. 玉皇大帝小考(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李遠國)
  19. 天壇文化-祭天淵源 看中國-天壇
  20. 《册府元龟》卷一:“唐氏承统,盛德在土。”
  21. 《册府元龟》卷一:“唐氏承统,盛德在土。”
  22. 《隋书》卷六九列傳第三十四:“赤應隋者,言赤帝降精,感應而生隋也。故隋以火德為赤帝天子。”
  23. 《隋书》卷六九列傳第三十四:“赤應隋者,言赤帝降精,感應而生隋也。故隋以火德為赤帝天子。”
  24. 《册府元龟》卷一:“唐氏承统,盛德在土。”
  25.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Template:Cite book
  26. 鄒衍說:“五德從所不勝,土、木、金、火。”
  27. 《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 张守节正义:“ 秦以周为火德。能灭火者水也 故称从其所不胜於秦。”
  28. 《漢書·律曆志》:“漢高祖皇帝著紀,代秦繼周,木生火,故為火德,天下號曰漢。”
  29. 《後漢書·光武帝紀》:“壬子,起高廟,建社稷於雒陽,立郊兆于城南,始正火德,色尚赤。唐代章懷太子李賢注:“漢初土德,色尚黃,至此始明火德,幟尚赤,服色於是乃正。”
  30. 《唐玄宗明皇帝封泰山玉牒文》:天啟李氏,運興土德。
  31. 《宋史: 本紀》定國運受周木德,因以火德王,色尚赤,臘用戌。
  32. 《叢書集成》王應麟《小學紺珠》卷一〈五運〉
  33. 《宋書·志·樂》,尚書左僕射建平王宏:「竣據周禮、孝經,天與上帝,連文重出,故謂上帝非天,則易之作樂,非為祭天也。按易稱『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尚書云:『肆類于上帝。』春秋傳曰:『告昊天上帝。』凡上帝之言,無非天也。天尊不可以一稱,故或謂昊天,或謂上帝,或謂昊天上帝,不得以天有數稱,便謂上帝非天。徐邈推周禮『國有故,則旅上帝』,以知禮天,旅上帝,同是祭天。言禮天者,謂常祀也;旅上帝者,有故而祭也。孝經稱『嚴父莫大於配天』,故云『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既天為議,則上帝猶天益明也。不欲使二天文同,故變上帝爾,故郑注以前天神为五帝,后冬至所祭为昊天。」
  34. 《宋史》卷一百 志第五十三:《周礼》亦只说祀昊天上帝,不说祀后土,故先儒言无北郊,祭社即是祭地。古者天地未必合祭,日月、山川、百神亦无一时合祭共享之礼。古之时,礼数简而仪从省,必是天子躬亲行事,岂有祭天却将上下百神重沓累积并作一祭耶?且郊坛陛级两边上下,皆是神位,中间恐不可行。或问: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以配上帝,帝即是天,天即是帝,却分祭,何也?曰:为坛而祭,故谓之天,祭于屋下而以神祇祭之,故谓之帝。”
  35. 玉皇大帝小考(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李遠國)
  36. 墨子
  37. 玉皇大帝
  38. 《宋史·志·禮·吉禮·天書九鼎》:「徽宗政和六年九月朔,復奉玉冊、玉寶,上玉帝尊號曰『太上開天執符御曆含真體道昊天玉皇上帝』,蓋以論者析玉皇大天帝、昊天上帝言之,不能致一故也。又詔以王者父天母地,乃者祇率萬邦黎庶,強為之名,以玉冊、玉寶昭告上帝,而地祇未有稱謂,謹上徽號曰『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
  39. 陳寅恪《論韓愈》
  40. 甲骨卜辭:“丙12・3「卜、疾齒龍。隹父甲。隹父庚。隹父辛。隹父乙。”
  41. 陳寅恪《論韓愈》
  42. 民國時代,中華民國國父孫文也曾说:“中國有一個道統,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相繼不絕,我的思想基礎,就是這個道統,我的革命,就是繼承這個正統思想,來發揚光大!”
  43. 民國時代,中華民國國父孫文也曾说:“中國有一個道統,堯、舜、禹、湯、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相繼不絕,我的思想基礎,就是這個道統,我的革命,就是繼承這個正統思想,來發揚光大!”
  44. 民國時代,中華民國國父孫文也曾说:“中國有一個道統,堯、舜、禹、湯、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相繼不絕,我的思想基礎,就是這個道統,我的革命,就是繼承這個正統思想,來發揚光大!”
  45. 《原道》,《韩昌黎全集》卷十一
  46. 《送王秀才序》,《韩昌黎全集》卷二十-韩愈又說:“孟轲师子思,子思之学,盖出曾子。自孔子没,群弟子莫不有书,独孟轲氏之传得其宗。”韓愈本人則以孟子繼承者自居,并自谦说:“韩愈之贤不及孟子。孟子不能救之于未亡之前,而韩愈乃欲全之于已坏之后。”
  47. 《与孟尚书书》,《韩昌黎全集》卷十八
  48. 《祭吏部韩侍郎文》,《李文公集》卷六-李翱说:“孔氏去远,杨朱恣行,孟轲拒之,乃坏于成。戎风混华,异学魁横,兄尝辨之,孔道益明。”
  49. 《原化》,《皮子文薮》卷三-皮日休说:“千世之后,独有一昌黎先生,露臂瞋视,诟于千百人内。其言虽行,其道不胜。苟轩裳之士,世世有昌黎先生,则吾以为孟子矣。”
  50. 《明道先生墓表》,《伊川文集》卷七-程颐说:“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道不行,百世无善治;学不传,千载无真儒。……先生出,揭圣学以示人,辨异端,辟邪说,开历古之沉迷,圣人之道,得先生而复明,为功大矣。”
  51. 《朱子语类》卷六十一-但朱熹把韓愈排除在外,認為是程顥程頤繼承孟子,朱子认为“千百年来无人晓得,后都黑了。到程先生后,说得方分明。”
  52. 朱子说:“此道更前后圣贤,其说始备。自尧舜以下,若不生个孔子,后人却何处讨分晓?孔子后若无个孟子,也未有分晓。孟子后数千载,乃始得程先生兄弟发明此理。今看来汉唐以下诸儒说道理见在史策者,便直是说梦!只有个韩文公依稀说得略似耳。”(《朱子语类》卷九十三)
  53. 《朱熹集》卷八十六,第4446页,《沧洲精舍告先圣文》-朱熹在《中庸章句序》里说:“自是以来,圣圣相承,若成汤、文、武之为君,皋陶、伊、傅、周、召之为臣,既皆以此而接夫道统之传。”绍熙五年(1194年)十二月,朱熹筑成沧洲精舍,率诸生行释菜之礼,祝文曰:“恭惟道统,远自羲轩。集厥大成,允属元圣……周程授受,万理一原。
  54. 《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八,《建康府学明道先生祠记》-又说:“吾少读程氏书,则已知先生之道学德行,实继孔孟不传之统。顾学之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
  55. 《黄勉斋先生文集》卷八-黃斡《朱子行状》说:“窃闻道之正统,待人而后传,自周以来,任传道之责,得统之正者,不过数人,而能使斯道章章较著者,一二人而止耳。由孔子而后,曾子、子思继其微,至孟子而始著。由孟子而后,周、程、张子继其绝,至先生而始著。”
  56. 《黄勉斋先生文集》卷五-又在《徽州朱文公祠堂记》中说:“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生,而道始行;孔子孟子生,而道始明;孔孟之道,周、程、张之继之;周、程、张子之道,文公朱先生又继之。此道统之传,历万世而可考也。”
  57. 朱熹:《答陈同甫》,见《晦庵集》,卷36。《宋史‧道學傳》更充分肯定朱熹繼承儒家“道統”的地位。但朱熹本人亦承認:“尧舜三王周公孔子所传之道,未尝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间也。”
  58. 《东华录》康熙十六年记康熙“亲制”《日讲四书解义序》-有言“朕维天生圣贤,作君作师。万世之道统,即万世之道统所系也。自尧、舜、禹、汤、文、武之后,而有孔子、曾子、子思、孟子;自《易》、《书》、《诗》、《礼》、《春秋》而外,而有《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之书,如日月之光昭于天、岳渎之流峙于地,猗欤盛哉?”
  59. 戴均衡《方望溪先生集外文补遗序》说:“平心论之,宇宙间无今汉学家,不过名物、象数、音韵、训诂未能剖析精微,而于诚、正、修、齐、治、平之道无损也;而确守程、朱如先生者,多一人则道看一方,遂以昌明于一代。”
  60. 梁启超说:“桐城派又好述欧阳修‘因文见道’之言,以孔、孟、韩、欧、程、朱以来之道统自任,而与当时所谓汉学者互相轻。”
  61. 民國時代,中華民國國父孫文也曾说:“中國有一個道統,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相繼不絕,我的思想基礎,就是這個道統,我的革命,就是繼承這個正統思想,來發揚光大!”
  62. 王升《领袖与国家》第六章-蔣中正说“继承了國父的革命遗志,而其道德思想和政治理想,更随國父之后,嬗接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道统。”
  63. 《语录下》,《陆九渊集》卷三十五
  64. 《与李宰》,《陆九渊集》卷十一
  65. 叶适《叶适集》,第163~164
  66. 陳寅恪《論韓愈》
  67. 《禮記·表記》:“昔三代明王, 皆事天地之神明, 無非卜筮 之用, 不敢以其私亵事上帝, 是故不犯日月, 不違卜筮.”
  68. 《诗经》:“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有周不顯、帝命不時、文王陟降、在帝左右”
  69. Template:PUA狄鐘「(前欠)侃先王、先王其嚴才(在)帝左右、Template:PUA狄(盡逐)不Template:PUA(恭)」
  70. 《尚书·盘庚》:“卜稽曰: 其如台? 先王有服, 恪谨天命。今不承于 古, 罔知天之断命, 矧曰其克从先王之烈? 若 颠木之有由蘖, 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肆予冲人, 非废厥谋, 吊由灵各, 非敢违卜, 用宏自贲。”
  71. 《尚书·金縢》:“乃命 于帝庭, 敷佑四方, 用能定尔子孙于下地。四 方之民罔不祗畏。呜呼! 无坠天之降宝命, 我先王亦永有依归。今我即命于元龟, 尔之 许我, 我其以璧与圭归俟尔命; 尔不许我, 我乃屏璧与圭。”
  72. 《尚书·大诰》:“王若曰: ……殷小腆诞敢纪其叙。……我有大事, 休? 朕卜并吉。”
  73. 《左传·昭公十七年》:“吴伐楚……卜战, 不吉。司马子鱼曰: 我得上流, 何故不吉。且楚故, 司马令龟, 我 请改卜, 令曰, 鲂也以其属死之, 楚师继之, 尚 大克之! 吉。战于长岸。子鱼先死, 楚师继之, 大败吴师, 获其乘舟馀皇。”
分类:
  • 上帝

819篇-重遊舊寶地

今天下班以後騎機車經過高雄市文武聖殿,想到爸爸說的話,就回過頭去想說去逛一逛好了。

自從我換了新工作以後,他一直在我上下班的路上,只不過我雖然把心寄放在那裡,卻很少就停下來進去看看。那和我的想法有關,我一直認為,知道好的東西存在就可以,不用一直流連在它上面,因為有很多其他的事情要做,或許老了以後可以再去沉浸在那些好的東西之中。

停在聖殿門口,很多以往的記憶一一浮現,好像在考後醫時來找阿嬤,阿嬤仍然在裡面快樂地做義工,幫他的孫子做功德一般,但是我知道雖然我有這種感覺,他已經不再和從前一樣了。當她去世的時候,我想起了柯P的演講,我接受了台灣民間信仰死後的世界,阿嬤的離去瞬間變得不是那麼的遙遠,似乎永遠存在著,也因為喪禮上發生的事情讓我更堅信不移,我的潛意識裡,甚至意識裡,阿嬤並沒有死去。

每每向神佛禱告時,雖然會唸到阿嬤,但是祈求事情時,總忽略阿嬤,只怕我的要求讓他出力幫我,散去了他死後修行求道所累積的道行。

想到了從前阿嬤帶我來這裡找的神職人員,我很想和他說說阿嬤的事情,不知道她是否知道阿嬤已經往生了?如果不知道,我希望他可以知道,因為在意的人如果突然消失,那是很令人難受的事情。

想當年高中的時候,阿嬤會帶我來這裡"修改(台語)",除了我之前提到的那些他自創的密技之外,我們孔子、玉皇大帝的桌子都鑽過的,阿嬤還曾經請求一個神職人員幫我們用"以前的修改密技。"或許是因為民智已開吧?古早時期的一些修改密技被視為迷信,所以寺廟的神職人員後來就不太做了,阿嬤因為和他們很好,又請求他們重出江湖來做,所以他曾經幫我做過,有沒有幫弟弟們做我不清楚。詳細內容我已經忘記了,或許有拿寶劍、燒符紙加上起乩吧?但是我後來因為逃避,成績差醫生差很多,所以後來到廟裡看到那位特地為我重出江湖的神職人員,都有些不好意思。但是在他的眼裡或許是天命吧!想當年我後醫差9.25分進入口試時,阿嬤一定很興奮地和他的"同事"報告,這位為我出江湖的神職人員,心中應該也感覺到"理所當然。"什麼密技都用在我身上了,我不是背負著重責大任,大概就是邪靈充滿,或是超級天才吧!哈!哈!

進了一樓關帝廳,總是會往前方兩旁的燭台看去,阿嬤以前總會戴著手扒雞手套在那裏清蠟燭油,當年,他開心地看著來看他的我的樣子我還記憶猶新。我沒有逗留很久,往三樓的孔子殿走去,看到一個蒼老的老人,似乎有點像是以前那位神職人員,我往他走過去看看,他應該想說是那個我阿嬤不成材的怪怪孫子吧!他走向陽台似乎放了什麼東西,他走進來時我仔細地端詳了他的臉,真的是他,蒼老了許多,眉毛變得較長的有點像是道教的道人,同樣的清瘦的身子像是道士一般。我用台語和他說:"我阿嬤往生了。"

他看起來沒有什麼反應,他平淡的說:"她往生了,我們都知道。已經很久了。"想當然爾,和阿嬤一起在那裏工作的人,一有同儕發生了什麼事,理當會口耳相傳的讓大家都知道。他接著說:"人要走就不要拖,拖了就會痛苦,這樣對死者反而也不好。"我回想起阿嬤離開時的情境,我和他說:"我阿嬤活到93歲,她睡覺睡到一半就送醫,然後就沒有醒來,應該算是走得很安詳。"他說:"他當時都在這裡做義工,做很久了。"然後我就默默地走了,很高興能遇到這個小時候記憶中的人。

阿嬤活到93歲,也沒有得肺癌,老實說我以前很怕她死於肺癌,因為常常在廟裡。想像中她得肺癌時,會多麼的怨天尤人,因為她是如此的虔誠,但是她卻沒有得任何病的這樣走掉,我實實在在鬆了一口氣。這也讓我思考到底燒香、燒金銀紙到底該不該廢除?理論上是會得肺癌,但是有的人不會,會呈現一個常態分佈,阿嬤或許只是運氣好。但是如果不燒香、燒金銀紙是不是死去的人會沒有錢花用?

我走向五樓的玉皇大帝殿,在殿堂的中央,看著玉皇大帝的神像,今日我知道祂的名叫做太一,在祂兩旁的,是北斗星君和南斗星君,有人知道北斗星君是道教的死神嗎?我出社會才知道,我也曾經向祂祈禱,讓某個罹癌的人可以一直活下去,不知道他所司所職,卻從小拜到大,頗有中華文化的阿Q精神…。全世界,或許只有我一個人拜拜時腦袋中在想這些學術性的東西。

天,如果是有人格化的,怎麼會是至善的呢?人的人格源自於物質的大腦,所以是不理性的,會有很多不公正的抉擇,天帝的確有不少傳說中,他的決策令人感覺有點過於輕率、人治,甚至不當、情緒化的,相同的神話,也流傳在其他文明的哲學至上神之中。有一種哲學神學的解釋是,我們永遠無法了解哲學至上神的"善,"或許吧!

阿嬤走之前,我對她的記憶開始片斷化,從以前神智清朗的他,變成好像有點認知能力問題,不再說什麼都能有效地和他溝通,最後是躺在加護病房的床上昏迷,用藥品和機器維持他的生命,而爸爸卻還在等待阿嬤清醒的醫學奇蹟。歸納出來的是,人的認知能力,似乎會隨著衰老而越來越差。當時我的哲學思考,繼承著人類自古以來靈魂的概念,最早在屏教大時思考狂戰士時思考過,靈魂的清朗(sane)似乎是永恆不變的,事實上以前曾經有哲學家認為,我們可以理解並學會新的東西,其實是-那些東西我們本來天生就會了,只不過藉由學習"回想"起來罷了。或許因為物質的肉體的干擾,會因為肉體的衰老而影響他而漸漸地變的認知能力變差。

喪禮上的一些事件如果真的是阿嬤的話,他至少恢復到我感覺他認知能力變差之前,並且她知道了一些沒有人告訴他的事情。或許真如我所猜測的那樣,死亡的瞬間,一切都變回清朗了吧!回復到認知能力變差之前,或許知道自己沒有經歷過的事情,甚至了解世界的真理了吧!那不知道阿嬤認為我對她的感情,是真的有愛,還是純粹失去後的思念。

走到一樓,騎車回家了。

但是,無論有無鬼神,改變不了東方國家比西方國家弱的事實。但是不爭的事實也是,雖然西方國家很強,中國仍然還是沒有被消滅,這或許就是祖先保佑的事實吧!如此一想,都不知道中國的赤化是不是有她的必要存在。就如同我在廣義唯物論中所說的,或許科學家知道地球在宇宙中是充滿危險的,但是不爭的事實是,地球在這樣危險的地方存在了45億年。

但是即使如此,那個世界還是那個世界,他或許有他們那個世界的因果,但是和我們的世界關係不明,或許互相獨立,或是居於上位,或是可以互相影響,在這個世界,還是不應該脫離現實。

我不懂上蒼的安排,但是如果他沒有這樣的安排,我不會稍稍研究了中華文化和哲學,或許這就是我所必經的道路。

818篇-觀星

去年跨年前,大概11點多的時候,躺在小時候偶而會躺的一個藍色金字塔上面,瞥見了在嚴重的都市光害之後大片星斗的其中兩點,想起了小時候的世界觀,其實一直都在,只不過被忙碌的生活給淡忘了,當下卻能完好的想起它的全貌。

中華民國的國立編譯館似乎想在不迷信的情況下,盡量保存中華文化的內容,以至於雖然從國文課本中學到不少的中華文化,但是一直到去年才知道,原來古時候的中國人認為天上的星星是神明的代表,從哲學至上神天帝-太一,到後來看王溢嘉作家的書中,赤帝赤熛怒是火星…等,才了解從小拜到大的,文武聖殿之中的北斗星君、南斗星君的"星君"是什麼意思。如此的看來,古希臘人和古中國人的思想是有些類似的,希臘也一樣認為五大古典行星是希臘神話中的神,只不過他們認為天上的星象對應人的身體,而不像中國認為星象對應政治輿圖。

小時候的世界觀,似乎要到了長大接觸了"課本不教的中華文化"才得以完整,高中時的港漫(香港漫畫)天子傳奇四,李淳風…等術士經通道法和天理,可以用算的,或是觀天象知道一些事情的徵兆或是發生中的情況,和高中的課文虯髯客傳中的內容,看見遠方的紫氣知道帝王的出現相呼應的,當漫畫中的角色在決鬥中時,天上代表著他們個人的星星也各自閃爍著光芒,互相爭奪著,一下子這顆星星的光芒佔上風,一下子又是另外一顆星星的光芒佔上風,雛龍之星雖然沒有煬帝的厲害,但是還是一路上撐了過來,最後成了唐太宗。另外還有將星…等,雖然沒有帝王之才,但是至少是個將才,可以輔佐帝王,對於李世民的稱王有不可磨滅的作用。高中時的世界觀,就是這個樣子,秋天時秋高氣爽,感覺到這或許就是所謂的"氣"吧!讀書學習新的事物,就像是RPG遊戲一樣打怪升等,我的重點不在RPG所表示的"角色扮演",而在於升等,或許因為這樣,我不會對現有的遊戲感到著迷,因為他們不會比現實的生活有挑戰和真實。

很慶幸直到今日我還能保有這個世界觀,還是在修練自己自我提升,如果不能成為泰斗之才,也希望能成為一個將星,以我微薄但是有決定性的星芒輔助真命天子贏得戰事。我在天上的那顆星不知道在哪裡?他的星芒是否黯淡?或是微弱中顯示著強韌的生命力?

多久沒有看到滿天的星斗了?我想古代的人看到那星斗,少男少女會想到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天上的星斗就好像隱藏著天機的的一幅圖畫,令人想到自己的另外一半或許正在某處生活著。僅以微薄的心願希望良善的人們都可以有那樣的一天,與自己所矚意的人,共同在某處鄉下的滿天星斗下,述說著自己的愛意。

816篇-剛剛看到三立金曲美聲做江蕙的故事

剛剛看到三立金曲美聲在做江蕙的故事,他真的小時候很窮過的很不好,爸爸欠錢,全家人舉家從高雄搬到台北。

最令人動容的是他說十歲以前他把收音機放在床頭,常常就跟著唱歌,那時唱歌最快樂。十歲以後上完課要唱歌到凌晨一、兩點,回家睡覺到六、七點她媽又叫她起床,他媽因為不忍心因此哭泣,當時唱歌不快樂。雖然後來發達了也拉自己的妹妹一把,但是似乎也將孤單一生。看到她的故事讓人感覺民間大多數的人都過得很苦,大家都很努力的生活。

所以她封麥演唱會最後說希望大家都過得好好的,就他的經歷來說可能是深切的希望。(大家都一定要過得好好的,我也希望你們都一定要過得好好的。我會好好的,所以祝福大家,祝福我們全台灣!)

https://www.google.com.tw/search?q=%E5%A4%A7%E5%AE%B6%E9%83%BD%E4%B8%80%E5%AE%9A%E8%A6%81%E9%81%8E%E5%BE%97%E5%A5%BD%E5%A5%BD%E7%9A%84%EF%BC%8C%E6%88%91%E4%B9%9F%E5%B8%8C%E6%9C%9B%E4%BD%A0%E5%80%91%E9%83%BD%E4%B8%80%E5%AE%9A%E8%A6%81%E9%81%8E%E5%BE%97%E5%A5%BD%E5%A5%BD%E7%9A%84%E3%80%82%E6%88%91%E6%9C%83%E5%A5%BD%E5%A5%BD%E7%9A%84%EF%BC%8C%E6%89%80%E4%BB%A5%E7%A5%9D%E7%A6%8F%E5%A4%A7%E5%AE%B6%EF%BC%8C%E7%A5%9D%E7%A6%8F%E6%88%91%E5%80%91%E5%85%A8%E5%8F%B0%E7%81%A3%EF%BC%81&oq=%E5%A4%A7%E5%AE%B6%E9%83%BD%E4%B8%80%E5%AE%9A%E8%A6%81%E9%81%8E%E5%BE%97%E5%A5%BD%E5%A5%BD%E7%9A%84%EF%BC%8C%E6%88%91%E4%B9%9F%E5%B8%8C%E6%9C%9B%E4%BD%A0%E5%80%91%E9%83%BD%E4%B8%80%E5%AE%9A%E8%A6%81%E9%81%8E%E5%BE%97%E5%A5%BD%E5%A5%BD%E7%9A%84%E3%80%82%E6%88%91%E6%9C%83%E5%A5%BD%E5%A5%BD%E7%9A%84%EF%BC%8C%E6%89%80%E4%BB%A5%E7%A5%9D%E7%A6%8F%E5%A4%A7%E5%AE%B6%EF%BC%8C%E7%A5%9D%E7%A6%8F%E6%88%91%E5%80%91%E5%85%A8%E5%8F%B0%E7%81%A3%EF%BC%81&aqs=chrome..69i57.699j0j4&sourceid=chrome&ie=UTF-8

2016年12月21日06:41大悲咒看板遮住破案關鍵 她招了殺夫36刀

2016年12月21日06:41大悲咒看板遮住破案關鍵 她招了殺夫36刀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61221/1017044/

 

812篇-和藥師佛的緣分

這不算是一篇神奇的文章,只是一些巧合,或許也有一些神奇的成分,但是也還好。

最早遇到藥師佛,好像在屏東一間廟裡面,和全家人一起去的,因為當時讀大仁吧!有一種KUSO的想法,就和藥師佛禱告說:"請保佑我可以順利考取藥師。"並且從那間廟裡面拿了一張藥師佛的法象,就一直放在錢包裡面。

後來考上藥師,考後醫失敗兩年,去玉里慈濟工作,有一天問一個讀過佛經的同事:"藥師佛是什麼身分?"

“藥師佛是別的世界的佛,我們這個世界的佛是釋迦牟尼佛。他在一次佛陀的演講中出現。"

“那他會幫忙補血(電玩術語,意思是增加健康)嗎?"

“對呀!他會幫忙補血。"

“所以佛陀的演講中常常會出現很多其他世界的佛,然後不同的佛有不同的能力是嗎?"

“大概可以這樣說。"

我和師姑說:"藥師佛應該不是藥師吧!"

師姑說:"沒有錯。"

我說:"他應該是醫生,因為以前沒有醫藥分業,所以藥師其實是醫生。"

就今日的看法,藥師佛應該算是比較早期的醫生,醫藥、心理、物理治療…等全部一手包辦的那種。雖然現在學美國開始分工了,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以前學日本,真的有醫師是精通所有醫學相關科目的。

後來要離開那裏之前,我把藥師佛的法像送給了一個罹癌的醫師。鄉下因為人手不足,所以醫師常常要職大夜班,今日的研究已經證實,輪班工作者罹癌的機率比較高,雖然沒有證據,但是我想多少有關係吧!那些把自己奉獻在鄉下的醫師實在很偉大。

後來阿嬤去世了,在喪禮上,剛好念的是藥師佛經,因為這個原因,我想或許有特別的淵源,念佛號就念藥師琉璃光如來(藥師佛全名),但是不順呀…!我小時候念阿彌陀佛念習慣了,所以後來就還是念阿彌陀佛了。

近來有空會在樓上的宗祠靜坐,前一陣子才發現,宗祠上放著一本很就的佛經,竟然是藥師佛經,問媽才知道大概是高中時拿到的,所以她有念藥師佛經很長一段時間,所以我們家其實我高中時就和藥師佛有點關係了,只能說是巧合,但是其實也還好。

總的看來,或許是嬤高中時就和藥師佛禱告,所以我一直被藥師佛保護著…。